国际创新转化学院 郭庆存教授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下简称《决定》)提出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为实现这一伟大目标,全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创新是引领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第一动力。建设富有活力、运转高效的国家和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乃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应有之义,也是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三大国家战略的内在要求。
一、国家科技创新实力成就自立自强的生存与发展能力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决定》做出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总体战略部署。
2018年以来,基于WTO国际经济贸易与知识产权规则所形成的国际经贸与科技合作机制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美国《2022年芯片与科学法案》不仅明确为美国半导体的研究和生产提供520多亿美元的政府补贴,还将为芯片工厂提供投资税抵免。法案另授权拨款约2000亿美元,用于促进美国未来10年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各领域的科研创新。同时该《法案》明确限制有关芯片企业在我国开展正常经贸与投资活动。这就使得我们愈加清醒地认识到,必须认真贯彻中央二十届三中全会决议关于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战略部署,构建起富有活力进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转化生态系统,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动力与支撑。
二、从创新体系到创新转化生态系统
1997年OECD提出了迄今广为接受的国家创新系统的定义,即“国家创新系统是由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的各种机构组成的网络,这些机构的活动和相互作用决定了一个国家扩散知识和技术的能力,并影响国家的创新表现”。
2012年9月23日,在总结科技体制改革与发展经验教训、分析国内外科技发展及产业升级态势的基础上,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等发布《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对131个经济体创新能力进行排名,中国排名第14位,连续两年位居世界前15行列,是跻身综合排名前30位的唯一中等收入经济体。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初见成效,2012年设定的阶段性目标基本实现。
1979年,我国生态学创始人、著名生态学家马世骏教授提出了“生态系统工程”概念,并在国际上首次给予明确的科学定义,精辟地概括了“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生态工程的原理。该原理推进了我国生态农业的蓬勃发展[i]。马世骏教授提出的“生态系统工程”的概念及“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生态系统工程原理,对于我们研究创新转化生态系统乃至整个科技创新系统,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我们的合作方、国际上创新转化工作富有特色卓有成效的剑桥大学,其“热带雨林式的”创新转化生态系统建设,被誉为“剑桥现象”。
随着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工作不断推进与研究进展,“创新生态系统”抑或“创新转化生态系统”,越来越多地被科技创新与管理学界所认同并作为重要的研究方向。
2019年9月,国务院正式发布《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方案》,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协同创新转化生态系统,也就成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的思路和系统性工程。其中,政府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主导者在制定创新法规政策与宏观战略等方面作用不可替代;企业、高等学校、研究机构作为创新转化的主力军,在创新转化和创新发展过程中各自在产业技术创新的主导、原始创新与人才的培养、未来产业技术的研发储备与拓展等方面发挥各自的优势与专长;金融支撑系统、创新转化专业服务系统和应用场景与市场,在创新转化生态系统中发挥着各自的专业职能,共同成就了创新转化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三、创新转化生态系统建设应特别关注的几个方面
1、系统的成长与发展方向符合国家发展目标与功能定位。既要明确支撑并服务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科技强国的总目标,又要能够尽快解决当下最急迫的卡脖子和产业断链等科学技术问题,确保国家产业乃至国防安全,这就离不开国家和有关科技领域的规划和重点发展计划,以及相关的配套支撑政策予以必要的引导和扶持。这是由于重大原始创新技术的外部性所决定的。
2、系统各构成要素的自主生长机制,是保持系统活力的基础。生态系统主要的和最活跃的组成单元是具有生命活力的生物群落,具有自主发育、繁殖、生长与衰亡等生物有机体的生存周期特征。
在创新转化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组成是自主创新主体——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简称为产、学、研。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以来,在政府营造的创新环境条件下(包括政策法规、财政资源等),企业为了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与发展,势必通过自主创新转化为自己争得相对优势的竞争地位与发展空间;大学也必然积极地通过科技创新不断延申、拓展和进入新的学科专业领域,努力保持其在相应科学技术领域与学科领域的先进性和必要的领先程度;以科技创新为其事业的科研机构更是如此,没有可转化的创新成果,将意味着被淘汰。
3、系统构成要素间相互成就、协同创新发展,成就系统的高效运行机制。经过市场化改革条件下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与发展,创新主体之间的竞争机制业已形成,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作为创新转化的主体,在创新转化生态系统中是具有自主创新转化动力的。
为了促进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转化,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产学研合作的政策,比如支持建设产学研创新联盟的建设,支持产教融合发展、支持以企业为主、大学和科研机构参加的重大产业技术创新项目等等,都是为了强化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转化机制。学、研在创新转化生态系统中是互为环境与条件、协同共生的。经过市场化改革条件下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与发展,创新主体之间的竞争机制业已形成,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作为创新转化的主体,在创新转化生态系统中是具有自主创新转化动力的。
为了促进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转化,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产学研合作的政策,比如支持建设产学研创新联盟的建设,支持产教融合发展、支持以企业为主、大学和科研机构参加的重大产业技术创新项目等等,都是为了强化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转化机制。学、研在创新转化生态系统中是互为环境与条件、协同共生的。
4、生态环境建设与相应的能量供给必不可少。创新转化生态系统中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创新主体,犹如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那些高大密集的乔木,其创新转化、“自主生长”同样离不开能量的输入,这种能量的输入,除了政府科技财政引导性资金的支持以外,更多地表现为市场化、规范化的科创投资、风险投资。
2009年10月23日,中国创业板举行开板启动仪式,首批28家创业板公司开启股票上市融资,截止到2021年11月23日,已有1085家企业登陆创业板,其中不少企业已经成长为业界的龙头。2018年11月5日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宣布设立科创板并进行注册制试点。到2021年11月23日,就已有367家科创企业登录科创版成功上市发行。
5、专业技术经理人的培养,是创新转化生态环境的建设的重要一环。技术经理人,既像传粉的蜜蜂,为催生饱满的果实而辛勤劳作;又像高级泥瓦匠和建筑工,将各种看似分散孤立的各种不同的建筑材料构组合、筑成坚固的建筑结构,使其能够按照整体设计方案建立起高楼大厦;他们更像心灵手巧的艺人,善于将哪些大大小小的珍珠穿成漂亮的项链。他们善于发现和组合、运用相应的科技信息与需求信息和转化资源,生成新的应用技术成果乃至实现产业化。技术经理人,是创新转化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培养培养懂科技、知法律、会管理的技术经理人早就被别入《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方案》,也新时期是创新转化生态建设面临的重要任务。
6、系统内各组成要素间的循环互动与开放的外部循环互动同等重要。创新转化生态系统属于开放的创新与发展系统,处于这种开放创新环境中的不同类别和属性创新主体之间,也存在这种链接与循环机制。
创新转化生态系统中的这种链接与循环机制,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一是国内创新转化主体与国内、行业内的其他创新转化主体形成互为“供需”关系,进而创新链上的创新转化的循环,可以称之为内循环;
二是国内创新转化主体与行业外、国外的创新主体合作,形成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从应用研究到试验发展(产业化开发)创新转化的循环。《决定》(第28条)明确提出要继续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
四、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助推创新转化生态系统构建
怀进鹏部长在解读《决定》有关统筹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重大战略部署时强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1]
关于科技创新及其转化、教育与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决定》在第四部分专门做出一体改革的部署。《决定》全文除了第四部分外,还有21处以不同的方式提到创新与转化(60条中占了24条)。可见,从优化创新转化与创新人才培养生态的角度,立足创新驱动发展、早日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发展观,依据《决定》所明确的“坚持系统观念”的原则,在《决定》已经做出总体部署的基础上,认真研究系统性建设与推进方案,积极助推创新转化生态系统的构建,其意义之中大。
通过创新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科技自立自强的现代化强国,关键在人才;人才的培养关键在教育;人才的成长关键在于创新实践中的使用和评价与激励;而这种使用和评价又涉及到科技体制及人才发展机制。这些都是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构建创新转化生态系统所必须认真予以考虑的。
《决定》关于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战略部署和有关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内容丰富、内涵深刻,为构建创新生转化态系统提供了重要的指引。上述学习体会难免肤浅和偏颇,欢迎各位批评斧正。
[1] 五位权威人士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和解读:三中全会情况和精神 (qq.com)
[i] 马世骏: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先驱 (bai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