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人民网·人民健康主办的2024全国两会“健康中国人”系列圆桌座谈近日在北京举行。在“增强用药保障与可及,促进国人肠道健康”专场座谈上,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常务副院长孙强认为,社会各界要形成合力,进一步完善政策,不断提高IBD治疗药物覆盖率、可及性,切实减轻患者负担。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慢性病,患者的诊断、治疗、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给患者及家庭要带来相对沉重的心理和经济负担。孙强介绍说,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药品动态调整机制。国家医保局每年都会对医保药品目录动态调整,特别是对一些创新药品,通过国家谈判的形式进一步降低价格。经过多方努力,现在已有很多临床价值高、患者获益大的创新药品进入医保药品目录,其中包括IBD领域的创新药品,有效提升了IBD患者用药可及性以及药物覆盖率。“通过综合分析各地的医保政策,我们发现在政策的加持下,部分地区IBD患者门诊的实际报销比例将近90%,这意味着在保障药品可及的情况下,患者的经济负担得到切实减轻。”孙强说。
为进一步提高IBD治疗用药保障水平、减轻患者负担,孙强建议门诊报销待遇政策整体需要继续完善。“以IBD为例,患者诊疗大部分是在医院门诊,但目前我国门诊的报销政策分为三种情况,一是门诊统筹政策,二是门诊慢特病,三是门诊特殊药品政策。”孙强说,“这三种政策都能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但是每个政策都有其特定的要求,比如门诊统筹政策的保障范围相对较窄,保障水平相对较低,而且多数省市的报销比例基本都在50%以下,并且这些政策还设置了起付线、年度报销限额,所以,这部分患者每年负担的药品费用依然较高。”
孙强说:“我们通过研究发现,不同省份之间政策差异和报销水平差异明显,导致了不同的参保人群之间的报销待遇千差万别,这既不符合我国提倡的药品的公平保障和合理使用的目标,也不利于保证患者的健康权益和医保基金可持续发展。”
孙强建议,希望国家层面的政策指导和协调得到进一步加强,避免各地政策的碎片化和差异化,保证国家谈判药品的公平和可及。同时,对于备受关注的“三医协同治理”问题,国家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强沟通协作,推动国家谈判药品在临床指南、药品目录、医保政策、医保支付等方面的同步更新和落实,以及在临床指南、支付等方面进行有效协同,形成政策合力,共同促进系列创新药品的合理使用和医保基金的有效利用。
文章来源:https://rmjk.peoplehealthdata.com/api3?execution=message&message_id=47701&message_type=1